啤酒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叠并称的送别诗,结句平平无奇却 [复制链接]

1#
有效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317/4355346.html

黯然销*者,唯别而已矣。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离别。

我读唐诗,深切感受到唐人在写别离时的情深与大气。

李白当年离开南京时,还写过一首《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此言甚是。

许浑在宣城送友时,作《谢亭送别》一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日暮酒醒,友人远去,诗人心中留下的是暮色苍茫风雨凄迷的心情。

当然,最知名的还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它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挚感人而不伤感,富于热情和浪漫情调,它不仅出色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而且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在王维活着的时候,这首诗就被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在后世更不知引起过多少离人的共鸣。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长久以来我没有意识到这首诗的魅力。我开始觉得它的词句都用得平淡,没有太多的离愁别恨,后来听人用古琴抚出《阳关三叠》来,才意识到这首诗是真的好,哀而不伤,淡淡的离愁,我舍不得故人离去,但没有办法挽留,你终究还是有离开。

甚至有人将这首诗列为七绝压卷之作,固然因为这首诗气韵浑厚,颇具盛唐气象。也因为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偏偏就在晚唐出现了一首诗,被称为可与王维《阳关三叠》并称的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且看原诗: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江西宜春人。他最为所知的是那首《鹧鸪》诗,也因此而被人誉为“郑鹧鸪”。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诗境浅说续编》:送别诗,惟“西出阳关”,久推绝唱,此诗情文并美,可称嗣响。凡长亭送客,已情所难堪,况楚泽扬舲,秦关策马,飘零书剑,各走天涯,与客中送客者,皆倍觉*销黯黯也。

在信息文明时代可令我们零距离地交往接触,可谓真正地实践饱尝了“天涯比邻”的温暖,想想那些一别万里,家书万金的作古的人们,也只能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聊以自慰,身为现代人还算幸福太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