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教育部的一项新改,被刷屏了。
简单说,就是今年9月份开始,做饭打扫卫生、修理家电、种菜等将纳入必修劳动课程。
消息一出,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以烹饪方面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
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
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
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家长的意见明显分成了三派:
1、太好了,这些技能孩子终生受益!
2、课业繁重,还加量劳动?孩子太难了!
3、上课可以,别让家长打卡实践作业,懂的人都懂!
关于这个新规,我个人肯定是举双手支持的,在我看来,解锁孩子的做饭、家务劳动,其实是开发了被很多家长轻视的育儿大宝藏。
02
了解我的亲们都知道,我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到了,我经常带胖豆体验生活,做家务劳动。
在这方面,我是非常舍得用胖豆的,我从没有觉得我在占用他的学习时间。
我自始至终都认为,我是在帮助他:
帮他体会别人的辛苦,懂得换位思考;帮他懂得凡事不能不劳而获;帮他体会付出的快乐。
二年级开始,他的书包、书桌就都是他自己收拾。
三年级开始,每周洗几次碗,帮忙晾衣服,没周末做顿早餐。
四年级,已经学会不少简餐了,也会用空气炸锅烤鸡翅,烤肉串了。
五年级,他已经学会好几道大菜了(酸菜鱼和糖醋排骨)。
他小的时候犯懒,不愿意干,后来被我洗脑,我经常跟他说:
家是爱的港湾,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参与用心建设。
家务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爱的表达,没有人应该多干,多干的人,只是因为更爱这个家而已。
胖豆喜欢讲公平,我就跟他讲:他上学,我上班;他上课外班,我写公号文章;我做饭,他洗碗;他做饭,我打下手.....
他觉得非常公平,甚至觉得自己占便宜了,因为他觉得我比他干得多很多。
现在他甚至乐在其中,你让他去烤个鸡翅,鸡米花,他蹦蹦跳跳的就去了,我在旁边给他当个小工,做个配菜,一起聊聊开心的事儿,其乐融融。
做饭是高质量亲子陪伴的最佳时机。
因为他现在做饭比胖豆爸好,他洋洋自得,自诩为家里老二。
他觉得他比爸爸的家务价值更高,地位也就高爸爸一等。
我很支持他靠双手打拼出的家庭地位。
就算他马上面临小升初,学业繁重了,我也不打算减他劳动的机会,他应该体会劳动的辛苦,享受付出和被赞的快乐,他会更懂得感恩的意义。
这些,可能比他读50篇感恩的文章要来得深刻。
孩子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终究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活。
书本始终是抽象的,体验劳动,生活,就是最生动的教育。
没有体验过生活的孩子,如何共情人间冷暖?
03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会做饭的孩子真的不多。
我记得我之前看过一个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你会做饭么?
结果显示:会做饭的大学生只有43%,而所谓“会做饭”中还有大部分只限于:焖米饭、下面条、打下手等,不会炒菜”。而从没想过也不打算要学做饭的竟然占了18%。
这跟我们的教育环境有关。
哪怕是我小时候,物质贫乏的年代,父母再累,只要我们在学习,也尽量不让我们去干活。
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让家里孩子做饭是疼爱孩子、保护孩子的表现。
现在,父母除了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怕的还很多:
怕烫着,怕刀划着,怕油烟熏着......
但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很多事情,不是他们做不到,是我们家长以为他们做不到。
我之前看过一本非常感人的书,叫《会做饭的孩子到哪儿都能活下去》,书里讲述的故事是:
一个年轻的妈妈(千惠)得了癌症,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阿花后,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这位勇敢的妈妈,她决定教女儿做饭,因为她觉得只要会做饭,离开她,女儿也可以活下去。
阿花4岁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一条围裙作为生日礼物,开始训练她切菜、煮汤。
千惠把做饭的视频都用摄像机录下来,告诉阿花,以后要是忘记步骤,就打开摄像机,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
这是4岁的小阿花做的菜:
这本书,我看的时候,多次泪崩,其中最打动我的一段话是:
父母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完她一生的路;然而,能够让孩子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面对这个世界。
我想,这也是天下所有妈妈最朴实的愿望吧。
04
我自己是一个特别爱做饭的人。
这两年因为胖豆爸长期出差,我一个人带胖豆,工作,公号,时间总也不够用,尝试做新菜的时候少了。
之前,我经常会为了尝试做某道菜,在厨房一呆好多个小时,我也不觉得累。
我去一个地方旅游,一定要吃当地的特色菜,发现我或家人喜欢的,就回来研究,一定要做出来。
去了西安,回来后学会了做油泼面和肉夹馍,只要做这俩,胖豆就会开始吸溜口水,各种巴结我。
去了桂林阳朔,我回来后开始做啤酒鱼,胖豆爸爱吃鱼,一听我要做啤酒鱼,他的小眼睛就会放出大光彩。
去了南京,回来做了盐水鸭......
在做吃的方面,我真的不怕麻烦。
我很愿意花好1个小时自制甜品,虽然点份外卖只需要1分钟。
我还自酿了半年酵素,自己喝,送亲人朋友喝,很麻烦,但是我觉得那时生活很慢,我很开心。
我也喜欢邀请三五好友,胖豆的同学来家吃饭。
很多时候我忙乎了几个小时,每样菜可能只是尝了几筷子。
我做饭最大的乐趣是来自家人或亲朋好友吃得很开心,啧啧称赞,盘盘见底。
我迷茫低气压,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我就做饭。
仿佛管好了自己和家人的胃,我的心也就不空了。
我喜欢在睡前看美食博主的视频,队友和胖豆经常笑话我,想吃而不得,不是找虐么?
他们不懂,我看这些美食视频的时候,是快乐的,平静的,会忘了所有眼前的纷繁的,是被治愈的。
我还经常拉着他俩一起投屏看李子柒。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她的生活,是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她的视频里有美到让人恍如隔世的春夏秋冬:
春天:踏花归去马蹄香,做花茶,制茶饼,酿花酒,有看不完的花;
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酿荷花酒,吃不完的果子;
秋天:一人独钓一江秋,做炒栗、糖渍栗、板栗蛋糕
冬天:听雪落下的声音,烤全羊,马奶酒,暖暖的萝卜老鸭汤.....
我管她是不是被设计过,被营销的,这些重要么?
我们看电影,明知道故事是假的,为什么还是会感动落泪,会嘴角上扬?
因为那一刻我们的感受是真的。
我感受到了对食物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美的向往,刹那片刻,足以治愈我的疲惫不堪。
我还喜欢看桃子姐和霞姐,四川和陕北不同的乡村美食文化,家长里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我经常跟胖豆说:这个世上,能陪你吃饭、下馆子的人有很多,但是愿意为你亲手做饭的人,屈指可数,遇到了,记得对TA好一点。
就算学校不教,我也会坚定的教胖豆做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为了在这个温柔与残酷并存的世界里,他还可以用美食与能量治愈自己。
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与修行。
未来,他也会成为爸爸,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边做饭,一边闲聊,消除隔膜,体会幸福。
教会一个孩子做饭,便是教会他谋生和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