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的疲惫中,人的心灵需要声音,人的情感需要倾听。
在秋风侵窗的夜晚,看到摇曳的灯光,不自觉地想起李清照,想起她写的《声声慢》,停下急行的脚步,静静回忆,倾听那几百年前的声音。这个中国诗坛上的伟大的女诗人,有着自己的伤心往事。金兵入侵后,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而破裂,她不得不与深爱的丈夫离别,蜷缩在一只大缸中顺流而下……
自此之后,她拥有的只有回忆,只有满怀的愁绪。而这些情感却最终无人可说,所以她写下《永遇乐》,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是吐露出了永世的伤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阙词主要叙写了李清照晚年在元宵节的所见所感。上片写元宵佳节的情景,夕阳灿烂,晚云瑰丽,然而此身何处?一声追问,蕴含多少欲说还休之哀痛。可惜融和天气,独自忧愁风雨,连酒朋诗侣的邀请也觉兴味索然。下片从今昔对比中见出盛衰之感和沉痛悲苦的心情。追忆往事,当年汴京佳节,盛妆出游,如今繁华旧事已随流水,一盛一衰,怎能不令人哀叹。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每读到这句,心就疼痛起来,就像见到多情的鸟儿突遭暴雨狂风的侵袭而失去伴侣却无能为力一样。曾经,清照是最会享受生活之美的,踏雪寻梅、簪花斗草、赏菊醉酒……他和赵明诚他们琴瑟和谐,其乐融融,他们或临清流,或吟诗词,或赏江梅,或集金石……
可是这些往日欢娱俱随流水,如今的她,夫死、南迁、被诬、再醮、离异,后两者还成为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丈夫鄙薄她的口实。她活得凄苦,活得孤寂。在星河流转、珠光耀目、华灯如昼的良宵,她低垂下厚厚的帘幕,独听他人的笑语盈盈。
朱自清先生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仿佛就是为此刻的李清照说的。别人的得意欢欣更反衬了自己的苍凉。那抹缤纷瑰丽的往昔生活的消逝恰如今宵的烟花,已幻化成漫天的烟霞,不过徒增伤感而已。
美人老去,诗词不老。可依然不能想像她满头白发下的那一颗玲珑心是如何捱过那茫茫的岁月。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我猜想她自己也会微微笑吧,只是仍旧不想说、不愿说。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