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事物应该跟比喻对象有某种相似或相同之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但是,愁是一种情感活动,没有色香味形等外壳,什么样的事物跟它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呢?古代诗人并没有被这个问题难住,他们利用愁绪没有形状没有质量的特点,别出心裁,使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几首词就是比较典型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词把愁,比作春水向东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其愁绪是源源不断的,抒写亡国之痛,此词中把源源不断的愁绪比做向东流去的源源不断的春水,正是抓住了“源源不断的”的共同点,使词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通过勾起了读者想象。
千秋岁·水边沙外
宋代: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的《千秋岁》,把这个“愁”比作海,他抓住了什么特点?且来分析下,春归去了,飘荡的数不尽的落花,让作者见物生愁,此愁如同大海一样。大家都知道大海很宽广。飘落的飞花让作者万千愁绪,此愁绪无处可寻,如同大海的一般。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代: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中把愁比作草、飞絮、雨,是怎么样来抓住共同点的?作者心中的这个“愁”一日更胜一日,越积越多,连绵不断,而草是不断增长的,絮自然是多,五月黄梅天的雨连绵不断的,这正是找到了相同之处。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把离愁比作有重量的东西,此处是暗喻。愁重,东西也重(船都载不动的东西),重正是相同的地方。
通过四个例子我们应该清楚一种事物(心情),其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做比喻,抓住的角度不同那么所要选举的物象也不同。在词中“愁”是一种情感活动,有水平的词人一般不会直接写,自己多么多么的愁,这样读者是不会相信的,因为能说出的愁,那愁是不愁的,愁到极致是无言的,而因为愁无具体形象,所以词人写愁一般借助比喻来表现愁之深切。